社会在渐渐复苏,“日常”随着2020年仲春的到来渐渐回归,人心也渐安。更多的声音开始面向未来发问:疫灾后的中国会有什么不一样?这次疫灾改变了什么?我们将会迎接什么新的挑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展望、预测自然需要。但在我看来,任何展望都须建立在对现实研究和对过去反思的基础上,何况这次我们的经历“史无前例”。就目前来看,深入、全面的反思还远未完成,故提出来的未来预测实在是很可推敲。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预测的推敲,来加深对这次疫战的反思,不只限于教育。
有人说:未来是一个不确定的风险社会,提高人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可算是个重要的提醒,但未必就是可靠的预测。如若未来真是不确定的社会,为何相对稳定不能列为不确定的诸多可能之一?今后,危机可能频出,但不至于天天发生。作为一个过程,危机总会过去,经历危机之后的人所生成的新经验和能力,会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以面对此后的日常。因此,我以为疫情后时期,首先要改变的就是简单对立、两极摇摆的思维方式,需要形成的是对事物变化不同状态、性质的关系认识,在“叩其两端”的过程中,取其“综”——综合之综。如此,我们至少可以在曾经左右大幅摇摆过的事上,不再重犯幼稚、造成巨大损失的有害之错。
就拿“日常生活”与“突发事件”的关系来说,人们在这次经历了突发之后,往往会把关注的重心移到“突发”上,显然,这是必须且不可避免的。然而,在认清突发之全程、性质和原因之后,深入的反思恰恰是要去寻思以往的“日常”:民众能共克时艰的力量何来?它来自几千年历经磨难所养成的,在强敌、灾难面前不屈不挠、众志成城、顽强奋斗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来自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科学、医学、技术、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来自以往多次战胜传染疾病的经验与教训;来自一代新人的成长与老、中、青三代的结合。当反思指向造成和防控疫灾中出现过的问题时,也恰恰是与以往日常中的缺失、短板、玩忽相关:对公共事业,不只是公共卫生事业,因其公共、在日常中的平凡不起眼而忽视,无论是资金、设施,还是人才培养、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突显出来。但所有的公共事业,都与百姓的生命、生活、生长,作为正常人的需要满足和平等权利的保障息息相关。因此,党和政府强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应加强公共事业的发展,把它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无疑,这是“坚守底线”的必议之题,也是长治久安的必选之策。
在社会治理上,我们的弱项还有法治。尽管这些年一直在强调依法治国,但离落实到每一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每一事、每一天、每一人,还确实要花大力气,推进到习惯、日常,更要有一段长时间。与这次疫战相关的典型例子是,早在2003年5月9日,国务院就发布了总结非典疫战经验和教训的文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文件至今看来依然详妥,对防疫突发事件如何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明确规定。如在文件第三章“报告与信息发布”中,做了六条明确规定。其中第五条(总第二十四条)的重要内容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接到报告、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隐患、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情况进行调查处理。”第二条(总第二十一条)写着:“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在上报时间上的规定是“2小时内”。但这次疫战初期却发生了条例中不允许的事,还把重要信息的传播者当作违法的造谣者处理。尽管后来得到纠正,但贻误了防止疫病传播扩散的最佳时机,丢失的不只是公信,更有生命,还有目前尚不能确切估计的巨大付出。这从教训的意义上告诉我们,重要的治国法规、条例不是儿戏,不仅突发时要遵循,更要关注日常,只有真正做到了日常,才能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产生预防和抓住时机的重要作用。
不能割离了日常谈突发。昨日突发中点点滴滴的付出和经验,构成了今日、明日之日常中的部分。日常与突发,在人类历史上就这样相互激荡、扶持着走过,向着人类自身不断完善和更美好的生存、发展方向走去。
如前所述,被疫战冲到一线的教育问题,数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突出,尽管相关人员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付出了大量时间,但值得且可赞。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挑起了“停课不停学”的重担,边学边干,有力地推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然而,有人因此而更坚定不移地断言:未来教育就是线上代替线下的教育,却值得大推敲。不要说当下并非如此,就是从长期趋势来看也是武断的。生出这种结论的原因,不只在于仅持技术的眼光,更在于没有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把教育的功能局限于传递,尤其是知识、技能的传递。更狭者,则小到只见眼前的应试。事实也告诉我们,掌握线上信息传递的知识与方法,相对是最容易的,且将随着信息技术的自动化水平提高,越发易用。犹如傻瓜相机和手机拍摄装置,使大众更多、更快地进入摄影世界一样。但是,要认清“教育之所是”,却并没有那么容易。要使认识转变为真正的、相对普遍的认同和日常的教育实践,则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时间。
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教育之所是”,学术生命中还一直在追问和寻求。只是至少当今已明白:教育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在于它是以生存中、成长中的人之多方面的发展与完善为宗旨。它是以“人际交往”为原型发展出来的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所以,教育不能缺失真实人生中的真实人际交往,包括师生和同龄人的交往;教育不能缺失真实的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真实世界所开展的、有益于身心主动健康发展的各种活动。教育之伟力远远不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在于个体生命精神力量之成长;在于有更强大的内心,能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在于有更清醒的生命自觉,成为自己人生小船的船长,从航线的制订,到暗礁的绕过、风浪的战胜,都要自主、亲历。用这样的立场与视角看当前的教育,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还需要做深度反思与变革。君不见,线下教育的问题,不会随翻转线上而自然消失。线上教育在这次疫战中表现出的深层问题,正是线下教育深层问题的翻版。
中国大地上的真实疫战已基本结束,即使还有反复,我们也不会再手足无措。静默与汹涌,都已成过去。现在,接踵而来的是世界疫战和国内“舆(论)战”。胡适曾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多少有些文人的轻狂。我更相信,历史总以其全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真实性存在着,人们只是常会看不清、道不全。越是接近,越易如此。但只要心不歪、言不谎、意不邪、志不摇,历史真相总会越来越明。
但愿,刚过大关、尚未完全结束的2020春之“疫战”,不要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教育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