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今年五月上旬和六月下旬,我陪同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随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组赴广东、山东两省,就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课题进行了专项调研。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感到当前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中,有几个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和破解。
01
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培养问题
强国建设,中华复兴,关键在人才,在人才的创新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培养。这里不是讲人才存量,而是讲人才增量,即怎样源源不断培养出堪当大任的人才。人才增量的培养,从教育角度看,可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利用国际资源,这就是教育国际合作,主要形式是人们常说的留学和访学。其二是利用自有资源,在国内自主培养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拔尖人才,应当说这是我们人才培养的主导方面。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建立以国内自主培养为主、国际国内双轨运行的人才培养格局,加快培养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才,这是教育的重要历史任务。这几年我们动辄被卡脖子,原因是多方面的,卡脖子的表现形式和“力学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人才,在于人才总量虽不少,但拔尖创新人才不足;人才增量速度不慢,但产出结构不适应。现在到了各学段都应该以加快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谋划和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阶段了。就中小学教育来说,要从支撑人才培养的基础,筑牢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基点的战略高度,推进各项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把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战略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所面对的重要命题,教研体系建设、教育教学工作都要努力破解这个命题,破解这个人才培养的历史方程。特别要说明的是,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要放松其他人才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一个国家的学生不可能都培养成精英。因此,我们有两件事要做。一件是按照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部署,加快探索高等教育普及化基础上的精英教育体系构建。另一件是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基础教育还是要走优质均衡的路子,只有把优质均衡的分母做扎实了,拔尖创新的分子才会做优做大。
02
育人方式的变革问题
在调研中我感到,围绕核心素养进行的大概念、大任务、大单元及跨学科项目学习,既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变育人方式的重要路径。这几年,各地各校,至少我们去过的地方和学校,在改变育人方式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树立了一些可复制的典型,党中央关于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落实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观念转变问题,推进速度和质量问题,具体政策落实问题等,但我最关心的还是改革发展中的系统配套和转型问题。经过近五年的大力推进,现在中、高考题型都在急遽转向核心素养导向和应用导向,但是目前中小学在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方面,还普遍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起步的阶段,急需框架性支撑。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基础教育就会长期处于新旧育人模式双轨运行的困局之中。
03
课标的转换和具体落地问题
调研中令人欣慰的是,新课标已经获得普遍认同,并发挥了指导作用。回想当年,在多种观点激烈争论的情况下,教育部党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作出了全面推行新课标的决策,现在看这手牌出对了。调研中,我们所到之处没有不谈新课标的,各地各校都在按照新课标要求探索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中小学课程、课堂改革正在新课标指导下深入推进。调研中也感到,新课标的全面落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是学科转换、学校具体化和岗位自觉问题,需要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线实践者,在新理念新课标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勇于实践,创新具体的落地方式和路径。新课标的实施情况表明,教育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没有唯一,只有多样,转换和落实是命门所在。
04
学校文化建设问题
调研中我们看过的学校,有老校,有新校,不管校龄校史长短,有一个做法是共同的,就是都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视作学校独特性的精神图谱。这次调研给我的启示是:义务教育要优质公平发展,学校要高质量发展,没有多样的、独特的、深厚的、穿越的文化建设是不可想象的。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短板还很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看到,文化引领永远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05
教学模式变革问题
06
科研支撑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