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盛颖霞 刘青松 孙金鑫
顾明远,明远教育书院名誉理事长、名誉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教育内外还面临着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如何破解?近日,本刊就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十大教育热点问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明远先生,听其畅谈对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考。
问题一
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难题
《中国基础教育》:顾先生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早在2014年,您在《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一文中就系统地表达了对中国教育的思考。九年后的今天,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面对“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这一话题,您是否有新的思考?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面临哪些共性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顾明远:教育是热点问题,社会广泛关注。我们要将教育改革的成败放在历史背景中理解,对来自社会各界不同的声音要有理性的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2014年春节期间,我写了一篇7万多字的文章,叩问“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我对当时社会关注度高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梳理,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其实,教育领域呈现出的问题很多都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教育问题也反映了社会矛盾。文章发表后的九年来,我国的教育快速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国很多城市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已经居于领先水平。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依然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乡村教育水平有待提高,这是当前及今后我们推进教育改革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师资队伍建设有新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存在矛盾的背景下,农村的教育设施改善了,但教师的水平有待提高。没有乡村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现代化。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要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切实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问题二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
《中国基础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在您看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国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顾明远: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们面临着多种挑战:一是要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二是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越来越凸显。三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技术等,正在引发教育领域更深层次的变革,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来迎接这场挑战。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基础教育要面向未来,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这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
问题三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和改变
《中国基础教育》:人工智能逐渐走进日常生活,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如ChatGPT是近来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小学校如何应对?教育需要作出哪些改变?
顾明远: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改变生产、生活,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必然会影响和改变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师生关系。以ChatGPT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抗拒的,中小学校应顺应时代接受它、利用它为教育赋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需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广大教师对新技术的优势、风险要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能拒绝也不能盲目使用。二是技术问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快速、产品更新迭代快,很多教师或多或少还存在使用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三是教育软硬件供应还不充足的问题。教育软硬件的研发应充分考虑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实际,思考所设计的功能对师生来说是否有用、好用,是否所有教师学生都能用。
在教育中运用新技术还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要处理好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新技术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变,人文精神培养不能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能变。技术可以模拟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但代替不了真实的情感,终究,人要靠人来培养而不是靠机器来培养。二要处理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不管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怎样应用,应用本身依然要立足于教育发展的传统和基础。很多名师上课就靠粉笔和黑板,与学生情感交流丰富,教学生动、流畅。这种来自人格魅力、深厚学养的教育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人的成长不像机器的升级换代那样简单。因此,一些传统的教育手段不能随便丢掉,教学要有人情味。三要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现实世界毕竟是复杂多变的,技术无法替代现实,依然需要让学生多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通过亲身体验来增加知识、增加智慧。
问题四
高素质强国之师的培养与修炼
《中国基础教育》:大国教育呼唤大国良师,教育强国需要强国之师。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转型,您认为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顾明远:教师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坚持党的领导、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质量和岗位吸引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之路。
随着教师规模不断扩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些地方教师待遇还不能很好地得到保障,有些地方教师质量还不达标,还有些地方很难招聘到合格的教师,特别是在一些中西部乡村地区,教师招不到、留不住的现象十分突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重点要放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加大公费师范生教育,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育人的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成长要经过五项修炼。第一项修炼是意愿。首先要有做教师的意愿,这是教师成长的基础。第二项修炼是锤炼。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或问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锤炼自己的心性。第三项修炼是学习。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第四项修炼是创新。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革,学生是面向未来社会的,人机结合会创造出新的教育模式、学习方式,面对时代变革,教师要转变观念,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第五项修炼是收获。教师最重要的收获并非物质的回报,而是精神的满足。
问题五
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教师能力提升
《中国基础教育》:在城镇化浪潮影响下,乡村教育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不足、人才流失等困境。在振兴乡村、发展乡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您如何看当前面向农村学校的支教与帮扶?
顾明远:振兴乡村教育,培养教师是第一位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必须补齐乡村教师短板。繁荣乡土文明必须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当务之急是要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让乡村教师通过教育工作充分挖掘和保持当地的文化。我到乡村学校考察时发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不少乡村教师缺乏学习的意识和方法,与城市教师的差距较大;同时,学生在流动,教师也在流动,不利于乡村教育的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
支教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应该长期、稳定地开展,这不仅仅是政府和学校的责任,还要吸引有教育情怀的社会力量加入,可以依托一些机构来推动。如有一个项目叫“校内外”,由新浪创始人王志东创立,开展“校内外提质强师计划”,是针对云南昭通八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补齐教育短板而发起的公益帮扶项目,这个项目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线上线下结合,搭建“双师智慧课堂”,帮助乡村学校一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说起支教,我特别要提的是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作为全国名校长,他退休后到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担任校长,将当地学校发展带上了新的高度,他的无私奉献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19年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校长的付出,希望更多的优秀校长能够参与到乡村教育的建设中来。从我接触过的校长来看,这样的好校长是有一些共性特征的。第一,有想法,对于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想法有思路。第二,有领导力,能够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第三,关心学校的教学工作,能沉下来。好校长一定要走进教室、走近教师、走近学生。
问题六
学校如何更好地以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
《中国基础教育》:您一直都坚持主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教育理念。您为何提倡“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学校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以实践育人、活动育人?
顾明远:这四句话是我的教育信条,是我和很多老师的经验。第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霍懋征老师较早提出的,我有深切体会。我刚工作的时候,很多人的观念里“爱”和“教育”是对立的,教育是要严格甚至严苛的,我也是在与孩子的接触中才慢慢发现,不爱孩子就无法谈对孩子的教育。教师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是为孩子的成长,也是为国家培养未来人才。第二,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学生有了兴趣,就有学习的动力,就能学得更好,更容易取得进步。第三,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的感情既丰富也很脆弱。我很关注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竞争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为此,教师需要细微地观察,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第四,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儿童在活动中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激发自我成长的欲望,培养起自信心。好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双手、嘴巴、脑子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里的活动既指学生在学校课堂上的活动,也指在家庭中的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外在的一切教育影响都是儿童成长的条件,而成长的决定因素是儿童自己的活动、自己的体验。同时,活动并非单指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思维活动。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在积极思维活动中才能获取知识和能力,才能把知识内化为智慧。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就是好课。我们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培养兴趣、发挥特长、把选择权交给学生,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成长。学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活动的环境,组织学生积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会与同伴沟通与合作,养成各种社会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活动需要一定的引导、指导和帮助,学校和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问题七
学生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问题
《中国基础教育》:对青少年的培养您总是强调“健康第一”,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孩子的确存在很多健康问题,比如运动能力、近视率、心理健康等问题,现在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很高,有些地方有抑郁倾向的孩子也在增多。对于这些现象您怎么看?
顾明远:基础教育是为人的成长打基础的,要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为今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而身心健康是基础的基础,关系着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但当前,我们的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健康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课业负担太重,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整天埋头于学习、上辅导班,睡眠不足、缺乏锻炼、体力下降,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导致心理问题频发,越来越多的学生因身心负担沉重而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被动学习现象非常突出。
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健康第一”,不只是体力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中小学校要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态,让他们经得起挫折,有健全的人格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情绪,为其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学校是儿童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须让儿童从小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
不久前,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优化社会心理服务”等重点工作任务,在“完善心理预警干预”举措中,提出要“健全预警体系”,这个很有必要。我们要“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以及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学生。”对受到重大突发事件影响的学生,要强化应急心理援助,有效安抚、疏导和干预,进一步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总之,全社会要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孩子能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培养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
问题八
人才观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问题
《中国基础教育》:您是向来反对学习竞争的,现在的成才路径越来越多元化,学生也面临着选择的困难、困惑。您认为如何高效分配教育资源,成就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顾明远:在市场经济充满竞争的环境里,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要让学生有竞争意识。社会大环境带来教育的焦虑问题,只有把社会竞争缓和下来,教育中的竞争意识才能慢慢缓和。教育不应过分强调竞争,学生、同窗或者说学伴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而不是“我好不能你好”“我的经验、方法你不能学”。当前,很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是我们所谓的“好学生”,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高考是竞争,但有各种因素,如专业、身体素质、个人兴趣等都影响高考成绩和学校、专业的选择,高考的竞争和同学间共同学习、进步没有太大矛盾。学习和工作中都需要团队成员互相配合、相互成就。
弱化竞争意识意味着社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是多元化的,教育不能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人格修养的发展,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掘,努力培养有思想、自由、有情感、有理想、有活力的人。
问题九
拔尖人才与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中国基础教育》:当前,社会各界都在讨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愈发凸显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紧缺的现实。您如何看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如何看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顾明远: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提出,我国人才存在高“均值”、低“方差”的现象。“均值”“方差”都是统计学的概念,“方差”小就是两端的人少、出众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人才”少。我们现在的人才结构是有“高原”但没有高峰。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关注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方面,拔尖人才是极少数的,对国家、人类有巨大贡献,有新的创造、发现,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另一方面,创新人才是大众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学校有责任培养每个孩子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一般而言,少数的拔尖人才是在大众创新人才基础上脱颖而出的。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都有创造的天性,为何不能发挥出来?其原因在于,有些因素抑制了孩子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育改革,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学生出彩、不断绽放,成为拔尖人才;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脱颖而出的孩子,天赋超常的孩子,并有针对性地实施适合的教育。
问题十
学制改革的方向问题
《中国基础教育》:我国目前实行的主要是“六三三”学制和九年义务教育制。社会上关于学制改革的呼声一直不断,有人就主张全面推行“五四”学制、十年或十二年一贯制,并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您认为未来我国在学制改革方面可以作出哪些探索和尝试?
顾明远:我们的学制要改革。中国现代学制从1922年至今已有百年,新中国建立的新学制也已经几十年。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教育要改革,学制要缩短。1960-1963年前后,中央曾经成立学制改革小组,对学制改革进行讨论。“文革”中的学制,是小学五年中学五年。“文革”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是小学五年中学六年。北京直到1988年小学才改为六年制。上海则依然实行小学五年制。
为什么主张“五四”学制?我认为,小学的潜力很大,只要教学得法,学生完全可以掌握教材的内容。很多研究证明,学生的分化主要在初二。现在大家都主张九年一贯制,将小学初中贯通起来,不要派位、考试、选拔。中小学实施九年一贯制后,重复的内容就可以整合、去掉。当然,如果实施学制改革,初中要变大,初中教师要增加,有很多现实难题。因此,我也主张,先实验九年一贯制,或者初中与附近的小学对口,实施异校一贯,这可能是一种可行的路径。
文章来源:《中国基础教育》2023年第9期,原标题《顾明远: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回答的十个问题》
图片来自于网络
人划线